请百度搜索滁州市行大道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找到我们!

热点推荐词:

行业动态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金力在全市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19-7-2     浏览次数:    
  在全市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金力

  (2019年7月1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本次会议是滁州市建筑业发展近年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工作会议。会议召开及议程安排是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的,在滁州建筑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次会议的召开必将对滁州建筑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必将对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加强劲的动力。

  近年来,各级建筑行业主管部门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着力点,努力破解妨碍产业健康发展的难题,培育和扶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全市建筑业总量持续增加,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批建筑行业的佼佼者。刚才,大会对10家获得我市建筑业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通报,对2018年度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表现突出的企业将给予1500万元的奖励兑现。通报的企业代表发言、明光市和天长市政府的经验交流发言讲的都很好。我都同意,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通报的企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常年奋战在建筑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滁州建筑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再强调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坚定信心,充分肯定2018年建筑业发展取得的新业绩

  2018年,面对宏观环境多变、发展任务繁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滁州经济社会在新环境、新常态下取得良好的发展业绩,离不开建筑业的长足发展。一年来,各级建筑业主管部门积极抢抓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机遇,及时出台了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扶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壮大建筑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提升建筑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一是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全市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3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4%。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31亿元,同比增长19.6%。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9.9亿元,同比增长10.1%,对GDP贡献率达7%以上,同比提高0.5%。全市191家建筑企业产值过亿元,5亿元以上企业20家,其中金鹏建设集团达到70亿元。建筑业入库税收达到20.38亿元,同比增长37.5%,占全市税收的7.8%,较上年净增5.55亿元。建筑业已成为地方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是从业企业和人员日趋专业化。目前,全市各类建筑业企业达563家,去年新增资质以上企业77家。其中总承包企业329家、专业承包及劳务分包企业234家,总承包特级资质1家、一级资质18家、二级资质74家。初步形成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辅助的行业体系,并涌现出一批骨干本土企业。尤其是以金鹏建设、中旭集团、安徽华瓴、安徽华建、志明钢构以及金鹏门窗等为代表的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逐步形成竞争优势,成为品牌企业。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达11万人。建筑业务工已成为农民非农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三是创新突破能力大幅提升。2018,我市在建筑业发展中取得了“五大”突破,即:特技资质企业“零突破”,继消灭了施工总一级资质“空白”县后,滁州中旭公司成功获得市政特级资质,成为“双特”企业;鲁班奖“零突破”,天长市红草湖南园项目在2018年荣获国家建筑最高奖“鲁班奖”;建筑业税收首次“突破”二十亿元大关;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00亿元;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首次“突破”500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容。我市建筑市场全面对外放开,大量外地企业进驻滁州建筑市场,对本地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去年建筑业企业总产值431亿元,在全省16个地级市中排名第5位,但与省内排名第一的合肥市(4720亿)差距很大。据调查,去年本市建筑施工企业在滁市场份额占比不足三成,在全省16个地市中本地企业中标率最低,大量的本地建筑市场份额被外地建筑企业占据。在“营改增”后,外地来滁企业在滁州创造的价值不再对滁州税收产生贡献,直接带来我市大量税收流失。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发展理念滞后。我市建筑业行业结构单一,多以普通工业民用建筑为主,除金属门窗、钢结构等少数专业企业外,大多数本地企业缺乏专业工程承建能力、配套能力,承揽的工程多处在市场竞争的低端,无法适应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方向转换,“有需求,无能力”矛盾突出。二是缺少核心竞争力。我市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普遍低,企业“多、小、弱”特征明显。与一些实力强大的外地企业相比,本地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水平不高,机械装备水平较低,集约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市具有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只有1家,一级资质企业18家。三是没有形成合力。建筑企业数量众多,但企业之间的整合重组不够,建筑业企业与建材业、房地产业、工程设计与咨询以及投资金融业的联合发展不足。大量企业既不够专也不够精以及企业之间协作程度不够等问题,没有形成强大的团队战斗力。四是工程中标入围难。我市建筑市场较周边城市开放时间早、开放程度高,而市场化下的建筑行业准入机制不够完善,出现一些企业借外地高资质企业资质与本地企业恶性竞争的现象,再者,少数代理公司不规范操作,业主管理缺失,造成招标文件门槛过高,招标文件审查不严,对本地建筑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这都是在下一步工作中亟需转变的,需要政府各部门和广大企业共同研究、共同施策、共同努力,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二、狠抓重点,大力推进全市建筑业健康持续发展

  建筑业是传统的基础性产业,也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增长、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建筑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工程建设管理改革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年的实施意见》(滁政办〔2018〕54号)、《关于进一步提升建筑市场管理服务水平的通知》(滁政办〔2018〕80号)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为各类建筑企业以及相关配套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平台和施展空间。目前,省住建厅正准备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建筑业企业的若干意见》,市住建局也正在牵头起草我市关于加快建筑企业发展的三年培育计划,下步还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我们也会组织相关部门抓紧认真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大家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产业、投资、民生等重点领域政策,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共同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到“四个狠抓”:

  一要狠抓创新转型,提升综合竞争力。针对市场需求,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商业模式创新、人才结构提升,提高创新能力。科学调优企业结构、数量,避免同质竞争,放大乘数效应,促进合理分工、融合互动。鼓励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途径,加快壮大成为具有产业现代化水平的“航母级”企业集团。以资质升级为抓手,股权调整为动力,培育一批技术优势明显、机械装备先进的特色专业骨干企业。聚力深化工程建设管理改革,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推广项目公司化管理模式。把技术创新作为战略投资,加强产学研合作,争取在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领域有新的突破,通过科技实力的提升来赢得市场。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工作机制,按建造师队伍精干化、技术工人队伍技能化的要求,统筹推进企业人才工作。

  二要狠抓市场开拓,拓展发展空间。要增强忧患意识,提升市场开拓能力,注重搭建平台、培育企业、开拓市场、联合协作,赢得更好的发展未来。在国内建筑市场方面,要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六稳”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意见等相关政策要求,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培育本土建筑业骨干龙头企业。鼓励建筑业企业跨行业、跨专业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在全省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建筑业龙头企业。各部门要积极推荐我市龙头企业与外地大型建筑业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参与高端建筑市场竞争。支持施工总承包龙头企业与专业承包、劳务公司合作,组建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一体化的联合体,共同拓展外地建筑市场。对中西部等新兴市场要主动出击,抢占制高点,并积极向周边地区辐射。要整合企业人才、资金、设备等资源,彰显“改革之乡”的品牌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做到“攻一个项目、建一个阵地,交一方朋友、树一面旗帜”。我市一些企业已经在青海、新疆、云南等地开拓了市场,各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探索适合的“走出去”模式,如借船出海,做好与央企和先“走出去”企业的合作,通过分包等方式整合资源,以合作取代竞争。

  三要狠抓内涵提升,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进一步推动建筑业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更加突出生态、和谐、责任理念,做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诚信发展。建立健全建筑项目设计、部品制造、施工和运营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监管体系,严格质量过程控制,杜绝重大质量事故。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材料,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大力使用各类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利用建材,推广应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结构保温装修一体化、成品房装修与整体厨卫一体化以及水资源再生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成套技术,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按照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建筑构配件、制品生产由现场施工转入工厂化制造。

  四要狠抓诚信体系,筑牢发展根基。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在企业的行为。一个企业能否健康成长,也关键看其能否自律。法制社会下,市场经济秩序越来越完善。有些企业打擦边球,搞违规,阶段性的尝到甜头,得到好处,一旦企业走上这条路,就是条不归路。企业要做百年企业,有诚信的企业,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它一定是严于自律的,只有严于自律,路才能走的平顺,走的健康,走的长久。在招投标上。要依法合规参与投标活动,严禁虚假投标、围标串标、恶意低价中标、挂靠借用资质等违法违规行为;在质量安全上。要视工程质量安全和工期履约率为企业生命,要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豆腐渣工程”、“胡子工程”是决不允许出现的,要建立工程永久铭牌,记录工程主体单位责任人,作为“纪念碑”或“耻辱柱”让人们永远记住;在工程承包上。要严禁非法分包、转包等违法行为,如北京城建承包的清流河工程,层层转包,最后自尝苦果。违法分包、转包行为要严厉打击,尤其是层层分包、转包;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上。要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和尊严,决不允许拖欠农民工工资,要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基本的劳保和安全的施工环境要保障到位;在税收缴纳上。要依法及时缴纳相关税费,严禁偷税、漏税、拖费、欠费等违法行为;在安全生产上。要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规定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要绿色施工,建绿色建筑,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大气污染、噪音扰民等现象,安全生产更是重中之重,历史和现实发展证明,一个事故就能整垮一个企业。只有做到自我约束,企业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打造百年企业。

  三、明确任务,全力营造服务全市建筑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今年,全市建筑业发展目标任务是:力争年产值突破450亿元以上,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建筑业增加值年度考核任务。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政策的调整,房地产市场运行的起伏,建筑业往往最先受到影响。为此,各地各部门要利用当前进入建筑施工黄金期,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好建筑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营造良好服务环境,加快推进建筑业企业改革;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建筑业市场管理,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全市上下要积极主动地把建筑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认真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及时准确掌握国家和我省调控政策动向,制定符合实际和具有操作性的推进方案、配套政策。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强化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为方向,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建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强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引导支持市内建筑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等,整合资源、合作对接、互利共赢。广大建筑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要切实增强转型升级的主动性和紧迫感,确保不掉队、不落伍,争作为、争一流。

  二是要提高服务水平,毫不动摇的坚持扶持壮大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要从大局出发,从政府职能出发,全力服务房地产和建筑业,营造有利于房地产和建筑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全市房地产和建筑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力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一企一策”,主动服务,真培育、真支持,使重点企业切实享受到政策福利、发展便利,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带动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要通过一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把一些利益在一定的阶段让渡给企业,“放水养鱼”。要通过各种评优表彰活动,树立行业标杆,带动企业发展积极性,提供企业市场竞争力,乃至市外市场的竞争力。今后,我们还要开展信用良好企业、优秀企业家的评比表彰,通过每年的表彰活动,激励企业能够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要将这次表彰的“龙头企业”作为市级重点扶持建筑企业,实行领导包抓、部门包联,进行一加一结队、点对点帮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关联性高的企业跨领域合作、同质性强的企业竞争性协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大胆“走出去”,提升资本运作和投融资能力,要制定专门工作方案,帮助企业实施要素整合、技改提升、新品研发、管理创新,朝着“生产、运营、服务”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综合性企业转变。

  三是打造公平市场环境。建筑业进入门槛低,市场竞争激烈。扶持本土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宽松有利的市场环境。首先我们要用“放、管、服”的思路,严厉打击市场违法违规的行为,净化建筑市场。要切实加强招投标监管,要硬起手腕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标前审查制度,住建部门也要参与。严查严处招标文件中提出与招标项目无关的要求、设置高于招标项目相对应的企业资质和业绩条件排斥本地潜在投标人的行为,要将企业完成的产值、纳税、就业等指标,在评标时给予加分奖励。今年要将本地企业中标率纳入对公管部门的考核指标中。其次要规范招标代理机构行为,听到很多企业反映,现在有些招标代理机构插手、甚至左右招投标结果,招标代理机构寻租行为、操纵招标等问题已经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必须坚决予以打击。要减轻企业负担。目前,我市部分建筑业企业是不营利的,原因是企业经营成本高。企业成本一方面包括制度性的成本,如各类保证、保障金的问题,目前随着银行保函、担保制度的推广使用,企业反响较好。另一方面是市场方面的成本,如一些项目要求施工单位带资承包,这极易引发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纠纷。另外还有工程款结算不及时等问题,这方面企业反响很大,希望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各地要搭建宣传推介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推介活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住建局、重点处、交通运输、水利、工业、电力、通信等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参与国有投资工程项目的投标,参与房地产开发和工业项目的施工竞争,为企业的培育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要强化考核激励。按照刚性化、绩效化、精细化导向,明确目标,分解任务,传递压力,落实责任。广大建筑企业要责无旁贷,创先争优,做到市内争进位,业内争领先,长远赢优势,发展多贡献。同时,要通过政策激励、沟通引导,鼓励支持注册在外地的建筑企业迁回到滁州、注册在家乡,培育壮大“总部经济”等新业态,为提升滁州建筑业发展能级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努力。各县区政府要把推进建筑业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建筑业改革发展形势,研究解决建筑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和建筑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要将建筑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落实扶持政策,深入改革创新举措,不断为建筑业发展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把建筑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在安排产业扶持有关专项资金时要涵盖建筑业,支持建筑业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以及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建筑业快速发展。要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重视人才、发现人才、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探索建立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保障机制,培育形成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定期组织开展建筑业职业培训和技能比武活动,为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要加强行业监管。发展要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要实现高质量和安全的发展,如果任由违法违规行为泛滥、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发展就会大打折扣,也影响了我们行业形象。各地要转变管理观念,将工作重心由“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淡化前置管理,重视事中事后监管”。各地要强化市场和现场监管联动,尤其是市、县级住建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要依法予以处罚,对违法违规、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要果断清出本地建筑市场,切实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建筑领域要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组织开展涵盖建筑市场、质量安全、扬尘治理、清欠等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治理和综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为建筑业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下企业经济运行调度问题。一季度,全市建筑业主要指标下滑比较严重,预计全年对GDP呈现负向拉动,形势比较严峻。建筑业主要经济指标是以企业为主体上报给统计部门,统计报送是建筑业企业应尽的义务。首先要应报尽报,还没有纳入统计局报表范围的企业要主动与当地统计局对接,纳入统计名录库。其次要按要求报送,名录库的企业要按时上报、准确上报,把我们实际发生的工程量都要报上去,准确客观反映企业和行业发展状况。第三要高度重视报表工作,主管部门要督促本地区的企业及时入库、准确上报,对不履行报表义务的要予以通报。各地住建部门要深入骨干企业进行走访,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挖掘企业增长潜力。

  同志们,滁州市建筑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形势紧迫,责任重大,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对标找差、创新实干,着力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着力推动建筑领域科技进步和创新,着力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着力深化建设领域“放管服”改革,着力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着力完善政府监管机制,推动滁州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全市建筑企业和广大从业人员要增强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扎实作为,力争在省内乃至全国行业内要排得上号,叫得响,要真正培育一批在行业内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对滁州建筑业,做出积极的努力,为建设美好新滁州不断做出新贡献!

  谢谢大家!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0550-3833238
浏览手机站